专家工作委员会
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
第六届主席
戴峰
生于1978年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,国家“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获得者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国家“青年千人计划”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、四川省“百人计划”、四川省“杰出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”入选者,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(排名第1)、省部级特等奖2项(排名第2)、国际学会杰出贡献奖、科学探索奖、四川青年五四奖章,现任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。长期从事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研究工作,在工程岩体多尺度动态破断理论、测试方法及监测评估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、重点项目等重要项目20余项,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、IJRMM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,SCI他引6000余次,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,成果应用于白鹤滩、乌东德等多项国家重大水电工程。
熊杰
生于1979年,二级教授,博士,博士生导师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军科委166工程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,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(2019年度入选),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,国家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、四川省“杰出青年基金”、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,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。长期致力于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,在量子材料与器件、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、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。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(2022年)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(2019年)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、Science、Nature Photonics、Nature Chemistry、Joule、Advanced Materials等发表论文200余篇,SCI他引10000多次。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(9件实现转让)。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军科委基础加强计划、军委装发部预研等项目20余项。
王开云
生于1974年,教授,博士,博士生导师,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中组部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,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(排名第三)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(排名第一、第九)、全国创新争先奖状、科学探索奖、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(排名第一),现任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,兼任《科学通报》、《Acta Mechanica Sinica》等期刊编委。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,主要研究方向包括:(1)重载铁路系统动力学;(2)列车与线路动态相互作用,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区域联合基金等多个国家级项目,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。
冯琳
生于1980年,教授,博士,博士生导师,国家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 获得者,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,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,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全国巾帼建功标兵,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,四川省杰出青年,天府科技菁英,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、中国青年水产科技奖、霍英东青年教师奖,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副书记/副所长。长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健康高效养殖领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,近年主持国家、省部级和横向项目20余项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,获授权国际、国家发明专利22件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,其中ESI全球热点论文3篇,2020~2022连续三年被评为Elesvier高被引学者。
杨石磊
生于1978年,教授,博士生导师,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,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入选者,四川省“天府青城计划”领军人才(天府金融英才),现任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。长期致力于运营和供应链管理及其交叉决策研究,成果曾在Prod Oper Manag、Contemp Account Res等顶级商学期刊发表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曾获结项特优评价)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、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。坚持教学一线,学校物流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,曾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,教学案例曾被加拿大Ivey毅伟商学院案例库收录入库。
祝效华
生于1978年,二级教授,博士,博士生导师,国家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、“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获得者,人社部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,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中组部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,四川省杰出青年,四川省先进工作者,荣获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、霍英东青年教师奖、孙越崎青年科技奖、四川省青年科技奖,现任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。主要研究钻井提速理论与方法,发展了复杂结构井钻柱动力学理论、提出并揭示了塑-脆性临界高效破岩机理、研制了系列提速钻具,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、授权发明专利110件。
Logo 释义
标志由字母“S”衍生,S 既代表科青联的行政属性和地理位置——四川(Sichuan),又代表科学(Science)。
主形态既是两个四川的“川”字的旋转和变化,也是两个字母 “Y”(Youth,青年)的变体;其呈现的正负形态,象征着科技,即科学和技术,二者相辅相成、阴阳相生的关系。
“川”或“Y”形成两只手的合抱形态,寓意联合,既体现了科青联的组织结构——四川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在一起,交流协作、团结共生,又体现了科技的内涵——科学和技术相互融合、相互支撑。“川”或“Y”还形似飘带,象征了科青联传播科技文化的社会功能。